陈国才 核电(陈国才)

sddy008 干货分享 2022-12-03 78 0

如果你是一个新手的话,在前期对股市不太了解的情况下,在选股方面建议以稳重为主,不要太过于去追求短线利润,这个需要比较高的选股技巧。本文关于《陈国才》的知识,对于新手选股给出一下几点建议共参考学习。

文章目录导航:

邢台学院的历任领导

党委书记:李相佑

院长、党委副书记:王建勋

党委副书记:赵建彬

副院长:张振朝、傅恒杰、朱金亮、蔡振禹

纪委书记:陈国才 姓 名任 期籍 贯姓 名任 期籍 贯王用先 任代理监督 刘书剑 1910- 河北衡水县 燕世奇 1924 河北定县 陈凯之 1924-1928 山东省 尹全智 1928  胡勤业 1928-1931 河北沙河县 孙绍堂 1931-1932 河北深泽县 孟宪禔 1932-1935 河北永年县 张陈卿 1935-1937.7 河北无极县 王 琳 1941-1943 河北通县 高 均 1943-1944 河北房山县 苏文忠 1944-1945 天津市蓟县 王永烈 1945-1948 山东掖县 李子康 1948  曹 玮 1948-1950 山东新泰县 李培淮 1950-1953 河北隆尧县 米志刚 1953-1955 河北临城县 高九峰 1955-1956 河北元氏县 刘抱良 1956-1958 河北威县 贺光欣 1958-1959 河南省 于君献 1960-1961 河北威县 武宗圣 1962-1968 河北巨鹿县 王一民 1968-1970 河北威县 高化鲁 1970-1972 河北衡水县 邵 星 1972-1978 河北内丘县 温玉波 1978-1984 河北任县 陈振宇 1984.6-1986.1 河北玉田县 边守正 1986.2-1996.10 北京市 边守正 1996.11-2003.11 北京市 边守正 2003.12—2005.11 北京市 王建勋 2005.11- 河北晋州市 内容来源于学校官网

广西博白饮马江:千年古村变成新街,汉唐史话代代传——

        广西博白县,是世界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区,古称白州,南国重镇,是语言大师王力先生的故乡。

        在广西博白县城中心区,有一片城中村虽然已街区化了,原来的村子已经改造为三条街道,但人们依然怀念它的老地名——饮马江村。按方志记载,这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村名来自一个历史传说: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当年南征交趾,途经博白,曾在此饮过马,屯过兵。沧海桑田,马援当年饮马屯兵已成了一段历史记忆,然而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至今津津乐道,以此为荣。

        市井图画深藏在里弄小巷中

        提起饮马江,最令人难忘的是这里的里弄小巷。博白县城饮马江村的小巷,弯弯曲曲,四通八达,巷子都很窄,有的小到只能行人,迎面而行时还得侧身相让,但很有特色。

     

        第一次走进饮马江村,是搭乘当地一位朋友的摩托,突然被带进这片迷宫般的里弄小巷中,小巷四通八达,像蜘蛛网一样,里边简直是另一片世界:砖瓦结构的民舍,老祠堂以及过去大户人家的大宅,老院子,老门楼,老门窗,废弃的灰沙墙和水塔,寻常人家院子里的老树,挎着洗衣桶的妇女……这一切是那样亲切。自此,笔者对饮马江的里弄小巷产生了兴趣,每走一次,看到的都是不同的市井图画,都有不同的感受。繁华的闹市咫尺之外,人们匆匆忙忙,而这里的里弄小巷却多了一份温情和恬静。

       

       

        在饮马江一路北面,有一座叫双桂庄的老门楼,门楼简朴,极具岭南民居的建筑特色。说起双桂庄的来历,这里的人们非常自豪,原来他们都姓梁,祖祖辈辈定居于此。唐代时,他们的先辈梁恩、梁忠两兄弟同榜高中进士,双摘桂冠,被称为“白州双桂”,成为博白梁氏的骄傲。当地乡民为了纪念梁家兄弟双双折桂给博白带来的荣耀,建起了一座双桂坊,还在饮马江一路建了梁恩祠。如今,这里至今还保留双桂庄的老地名。

     

        在饮马江一路南面,有一座四合院式的废旧大宅子,建筑很有地方特色,雕檐画栋,屋顶上的飞檐、山花,无不显出宅子主人当年的豪富家世,遗憾的是无法找到这座大宅子的知情人。笔者看到,宅子已经收归公家管理了,里边堆放着一些破破烂烂的家具杂物。

        在饮马江二路北侧,有一座民间大屋,门头上挂着“南阳郡”的牌匾,门前摆着两座石狮子。居民老邓告诉笔者,这一片住着不少邓姓居民,他们的祖先很早以前是从南阳一带辗转迁居于此。

     

        像其它城中村一样,饮马江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这里不乏高楼大厦,各种带有时尚风情的东西都能找到,但岁月有痕,这些里弄小巷,民间老屋,依然焕发着独特魅力。

        大汉南征大军曾休憩饮马江

        走进饮马江,村民们提得最多的还是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途经博白这个历史小插曲。马援大军南征交趾及路过此地饮马的故事,在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村子里代代相传。

          据史料记载,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征侧、征贰率众起事。建武十八年(42年),光武帝派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征讨。后来,为纪念这位东汉伏波将军,博白人民在南流江岸建起了伏波祠,在离县城不远的水鸣圩镇,还保留了汉代古墓,据传是东汉伏波将军的副帅刘隆当时负责陆路大军,班师途中病死,士兵将他葬于此处,后世称之为北滩大元帅。

        笔者在饮马江村遇到一位正在散步的梁姓老人,老梁说,马伏波途经博白的故事是老一辈的人传下来的,当年马伏波的大军饮马的具体位置,很多人都说是在今天的饮马江三路。            老梁告诉笔者,这个村子以前并不叫饮马江村,当年马援南征交趾,途经博白,人困马乏,在路过饮马江村附近的时候,南征大军在饮马江村南面发现一条小河,这条小河是南流江的一条支流,水源充沛而且清澈,马援的部队就在这条小河边临时驻扎,饮马屯兵,在休整完毕准备离开继续远征的时候,村里的父老乡亲都依依不舍地送别这位为国征战的将军。为了纪念这位大汉将军,百姓们将这条无名小河叫做饮马江,并将村子的名字也改成了饮马江村。因为村子位置宜居,来这里安家落户的人也多了起来,现在村子里有梁、邓等姓氏的居民。

        当年征南大军饮马的饮马江到底在哪里呢?笔者查阅了明代《广西名胜志》,据记载:饮马江,在博白县治南一里。

        据熟悉博白历史的陈国才先生说,饮马江源出县城北面的登高岭,流经县治西南,夺塘江五里汇入南流江,饮马江又叫环玉江,饮马江畔的一带叫饮马江村。

        “我小时候就常到饮马江玩水,这条河就在如今县城永佳商场后门的位置,往西流入南流江,后来县城扩展,饮马江被覆盖作为地下排水沟,上面是道路。”村里的一位上了年纪的大姐告诉笔者。

        笔者按着村民的指引,寻找到了过去的饮马江,不过现在看到的是一条很大的地下排水沟,覆盖在饮马江三路下面,排水口在上南园的村子,向西汇入浩浩荡荡的南流江。

        历史上饮马江还有一座石桥叫饮马桥。明朝嘉靖年间,钱塘人金辂任博白知县,他在《兴业过白州道中二首》诗中:“不识南州路,今知饮马桥。”据博白老人陈国才考证,饮马桥,就在当时的白州县治南一里饮马江。清代《博白县志》载:“饮马桥,明永乐年间建。康熙二十七年朱绍仪修,雍正年间重修,乾隆四十七年梁澍才、梁演才等重修。汉朝马伏波将军征交趾饮马于此,故名。”

        遗憾的是,由于时代久远,沧海桑田,如今饮马桥已经无迹可寻,也无人知道这座桥的位置。不过在饮马江三路西一个叫上南园的村子倒是还可以看到一条古桥,据这里的居民介绍,这一带过去都叫蓝园,这座古桥叫蓝园桥,也叫南安桥,相传东汉伏波将军南征时,蓝园一带是汉军屯兵和后勤基地。如今的蓝园已成为驰名中外的“博白蕹菜”生产基地。笔者看到,这里一些商店和幼儿园的名字前都冠上了“蓝园”两个字,可以感受到人们对蓝园的怀念之情。

城中村变成新街区,千年历史代代相传

        “我们觉得村子里有这么多年的历史,如果就这样掩埋掉了太可惜,所以应该把这些古迹遗址以及历史传说、民间故事重新挖掘出来,让大家都知道。”在村子里寻访这段历史时,聚在一起聊天的村民对笔者说。

        如今,饮马江这片城中村已经变成了一片街区,街名还是叫饮马江,分为三条主街道,在饮马江一路,笔者看到村民捐资硬化路面立下的功德碑,碑上刻着饮马江村名的来源以及伏波将军南征交趾途经博白,饮马于此的历史。

        村民说,立碑的目的,一是体现村民的团结,弘扬善举,二是为了让人们记住伏波将军南征这段传说的历史,记住我们村名的来历。

岁月流逝,时代变迁,这个有千年历史的村庄也会跟随着城镇化的进程逐步走向现代化,但是那段传说却流传至今,被村民一代一代口口相传下去。                             

中建总公司2014年高层管理者名单

姓名:易军, 董事长、党组书记

姓名:官庆,总经理、党组成员

姓名:曾肇河,党组成员、副总裁、 财务总监、 总法律顾问

姓名:刘锦章,党组成员、副总裁

姓名:刘杰, 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工会主席、监事会主席

姓名:孔庆平,党组成员、副总裁

姓名:王祥明, 副总裁

姓名:李百安 , 副总裁

姓名:邵继江,副总裁

姓名:陈国才,副总裁

姓名:马泽平, 副总裁

姓名:孟庆禹,董事会秘书

姓名:毛志兵, 总工程师

解读历史丨“三监之乱"的真正原因

解读历史|“三监之乱”的真正原因

文/余长城

三监之乱,又称武庚之乱或管蔡之乱。名义上是纣王之子武庚发起的叛乱,实际上是管叔鲜、蔡叔度挑起的一场叛乱,责任人还有霍叔处。因管、蔡、霍三人是殷墟的“三监”,故史称“三监之乱”。

三监之乱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金滕》,其次见于《吕氏春秋·古乐》等,最后由司马迁写入《史记·周本记》和《史记·鲁周公世家》。1954年江苏省丹徒县出土的宜侯夨簋(虞公丁尊彝)铭文也可佐证。

三监之乱历时三年,其结果以武庚与管叔鲜被处死、蔡叔度被流放、霍叔处被贬为庶人而告终。为进一步统治殷人,封纣王庶兄微子于宋国;殷之遗民被分成四部分进行统治,一部分留在卫国,一部分移到宋国,一部分迁到成周雒邑,一部分迁到其他诸侯国。同时,将周王朝军队分成三支:一支为殷八师,驻守在殷墟;一支为成周八师,驻守雒邑;一支为西六师,驻守镐京。

那么,三监之乱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一、殷商遗民并未得到封国,或者说纣王之子武庚(禄父)并未得到封国。

有人认为武庚得到了封国,这个封国还叫商国,其实这是不对的。从《诗经》中国风的排序来看,分别是《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周南、召南是周国的领土,划陕县东西而治;邶、鄘、卫则是原殷商的领土,分别为“三监”霍叔处、蔡叔度、管叔鲜所治,但是在三监之乱后统一由卫康叔治理,成为卫国。也就是说,武庚虽得以延续商祀,但并未得到封国,殷商遗民实际上是由三监统治,武庚实际上只是一个“精神领袖”。

周武王时第一次封建,虽然神农之后、黄帝之后、帝尧之后、帝舜之后、大禹之后分别被封了焦国、祝国、蓟国、陈国、杞国,但除了陈国外,其他各国固然爵位很高,但后来都没有什么发展,一直都很弱小,这是因为周王国一直在限制、监督他们,怕他们过于强大。陈国始封国君妫满(谥号胡公,史称陈胡公或胡公满)因为娶了武王长女太姬,陈国才得以壮大。

对于人口众多的殷商来说,不仅不能给纣王之子武庚一个封国,更是要将其国一分为三,以三监管、蔡、霍监之。因为没有得到封国且处于监视之中,武庚自是十分不满。

西周军队一师约三千人,三监之乱后周王朝有二十二个师,总兵力约近七万人。武王伐商时,兵力约五万人,而当时商王朝的军队有十万人远征东夷,从兵力对比来说,正可对应“大邑商、小邦周”之谓。

第一次封建时武王提防的不仅是殷商遗民,同时还提防齐太公吕尚。吕尚是第一功臣,但是他的封国齐国在山东半岛,离镐京何其遥远,西边还有一个鲁国隔着——正如蓟国边上有个燕国防着一样。

三监之乱后的又一次大封建,从姬姓宗亲封建来说比第一次规模还大,殷商的老巢封给了卫康叔,同时周公旦的儿子们及第一次封建时较年幼的王季、文王、武王等人的后代均得到分封,目的就是去控制其他诸侯国。

二、管叔鲜、蔡叔度一直嫉妒周公旦、召公奭。

周国实际建国始于古公亶父,后来被周武王尊称太王。自古公亶父起就尚贤,当初他相中了聪明的孙子姬昌做接班人,导致王季的两个兄长太伯、虞仲远遁蛮夷,建立吴国。文王确实聪明,周公旦也很聪明,但文王并没有选周公旦做接班人,因为长子伯邑考与次子发也并不愚钝。在伯邑考被商纣王杀死后,姬发成为太子。自文王起就重用四子姬旦,武王更是倚重四弟姬旦,同时还倚重召公奭。

管叔鲜作为排行老三,对于武王重用周公旦虽然生气,但召公奭的重用更让他生气。周公旦为太师,召公奭为太保,二人划陕而治,周王国的领土及国之大事交给此二人管理。召公奭并不是武王的同母弟,甚至历史上并未能考证出来他是文王之子。《尚书·金滕》将召公与齐太公合称二公,很有可能齐太公是三公之一的太傅。

管叔鲜的封国管国在现今河南省郑州市,从地理位置上好于召公奭的燕国,但次于虢国、虞国,也不能像召公、虢公、虞公那样在朝廷任职。相对来说,蔡叔度、霍叔处的封国也偏远。其实,武王让三个亲兄弟老三、老五、老八做三监,是非常信任他们的——别人武王还不能放心,但显然管叔、蔡叔因不能在朝为官心有不平,愧对了武王的信任。而老八霍叔处当时一定很年轻——老九卫康叔当时还因年幼未能受封,长时间与三哥、五哥混在一起,显然是受了他俩的盅惑。

三、管蔡引诱武庚作乱是想取代周公甚至取代成王。

按理说,武庚在三监眼皮底下,是不可能作乱的,那么武庚作乱必然是受了管蔡的引诱与指使。况且,武庚叛乱联系的还有商王朝的旧谊徐国、奄国、薄姑等,这些不可不能被管蔡发觉。

武庚叛乱,其实他也知道他是不可能推翻周王朝重建商王朝的,那么他真实的目的就必然是帮助管叔鲜当上摄政王或天子,以便给自己一个封国——这必然是私下的一场交易。

那么,管蔡为什么敢于发动这么一场叛乱?因为周礼还未建立。武王灭商第二年就重病了,三年就驾崩了,在这三年中,周礼并未确立。根据古代礼法,夏朝、商都有“兄终弟及”“父死子及”两种嗣位制,尤其商朝更是“兄终弟及”占主导地位。

古人寿命都短,什么黄帝、尧、舜都活了百余岁全是胡扯。所以“兄终弟及”一直是古人能够接受甚至赞成的一种家天下制度。武王死时,成王年幼;成王死时,康王年幼。这种幼年天子的制度非常不利于统治,大汉王朝就是毁于多个年幼天子之手,秦二世而亡也是因为胡亥年轻不懂事。至于吴国,也有“兄终弟及”。只是后来周公建立礼法制度后,确定了中国几千年来都是“父终子及”的继承制。

我们无法得知管叔鲜有没有当天子的想法,如果有,那么蔡叔度甚至霍叔处也会成为继承人。但是管蔡发动武庚叛乱,其目的至少是赶走摄政王周公旦,那么管叔鲜就可以取代周公旦的位置,同时蔡叔度、霍叔处及武庚都能得到莫大的好处。

管蔡在京畿散布谣言,说周公旦想要谋反,即是说周公旦想要做天子,其实这种逻辑就是“兄终弟及”,也为他们想要实现的“兄终弟及”提供了一种依据。

其实依《尚书》的说法,“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那么司马迁为什么什说平叛用了三年呢?原来《吕氏春秋》记载有“周公遂以师逐之江南”,也就是说还要平叛徐、奄、薄姑等参与叛乱的江南诸国。平定了江南后,周公把虞国的一支迁到了江南。

三监之中,管叔鲜被处死,管国灭,而蔡国、霍国分别由蔡叔度、霍叔处的儿子继承下来。经过深思熟虑的周公不仅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礼法制度和封建制度,同时也让殷商的遗民有了自己新的国家——宋国,而孔子就是宋国的殷商遗民后代,相传善于经商的卫国人子贡也是殷商遗民后代。

为啥1644年小小的怀庆之战,会给天下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1644年的怀庆之战,是李自成的最大失策,是南明弘光朝最好的机会,是清朝多尔衮及时调整战略的转折点。

怀庆战役在历史上并不起眼,在李自成的大顺军与清军的战斗中,前有山海关大战,后有潼关之战,都被称为大顺和大清的国运之战,小小的怀庆之战,似乎无论如何也称不上什么大战。别被战役的规模欺骗了,怀庆之战决定了当时天下的走势。

怀庆之战

怀庆之战,发生在1644年10月,大顺军出兵两万余人东渡黄河,进攻清朝控制的河南怀庆府。

怀庆总兵金玉和领军出战,在柏香镇与大顺军遭遇,金玉和与副将常鼎、参将陈国才阵亡。

随后,大顺军围攻怀庆府城沁阳。

怀庆之战,战役本身最大的意义是击毙了金玉和。他的职务是梅勒额真,也就是副都统,署怀庆总兵,是正二品的武官。

它所带来的变化却远远超过了战役本身。

这是清军入关以来,阵亡的最高级将领,在心理上对多尔衮打击颇大,让他意识到原来大顺军还是有点战斗力的,不像他认为的那么不堪。

于是,他立即调整战略,将原本带兵南下的多铎调回河南,援救怀庆,这一调,完全改变了原本的战略,也改变了天下走势。

大顺军方面

在山海关之战被击败后,李自成一路西撤,放弃了北直隶、山西等大片土地,直接退回了陕西。

退回陕西的李自成,已经退无可退,不过清军经过千里追击,也到了强弩之末,主力回北京休整,也给了大顺军喘息的机会。

这时候,北京的多尔衮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做出了两路出兵,同时进攻大顺和南明的决定。

这对李自成其实是个利好消息,因为对手分兵了。

大顺虽然连遭失败,元气却未失,还有数十万兵力,阿济格的人马不超过十万,又是长途奔袭,大顺军以逸待劳,既有主场优势,又有人数优势,绝对可以一战。

以当时八旗的体量,支撑不起一场大的失败,如果能击败陕北阿济格这路清军,将对时局产生重大影响。

往近了说,取胜后李自成可以再次东征,收复失地,威胁北京。往远了说,如果八旗军损失惨重,会威胁到清朝的统治,已经归降的地区可能发生起义,投降的明军明将们也可能反叛,产生连锁反应,如果这样,多尔衮可就悬了。

明朝方面

多尔衮派遣多铎领军南下,直扑南京,目标是灭亡南京弘光政权,就时机来看,并不是个好的选择。

对比一下之后第二年多铎攻明的时机可以看出。

1645年,多铎平定中原后,再次领兵东下。这时候弘光政权发生内乱,武昌的左良玉与南京的首辅马士英不和,以“清君侧”为名率大军东征南京,马士英抽调江北四镇的主力在安徽一带与叛军激战,弘光的江北防线顿时空空如也,多铎一路进军,如入无人之境,两个月不到,克扬州,下镇江,兵不血刃占领南京。

如果时间提前一年多,按照多尔衮的方案南下的话,弘光政权在江北防线还拥有数十万的军队,虽然刘良佐、刘泽清之流属于人渣,但高杰、黄得功还是能打一打的,多铎能否顺利拿下南京,则要打一个问号,如果武昌的左良玉再出兵增援,情况或许还会有所变化。

以上是一个方面,对于南明弘光政权来说,怀庆之战的发生,给他们带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机会。

因为怀庆战役,多尔衮立即调整了计划,下令已领军出京的多铎立即停止前进,先救怀庆,再攻西安,清军主力都被吸引到了大顺军那边,后方相当空虚,只有豪格带着少量兵马防守长江一线。明军如果这时候能发动北伐,清军将两面受敌,对兵力捉襟见肘的多尔衮来说,将顾此失彼。

这事实上就是弘光朝最好的历史机遇,那他们为什么没动静呢?因为弘光朝制定的政策是“联虏平寇”。

这是个愚蠢的策略,没能看清主要矛盾,认为能凭借政治手段与清朝和平相处,或者是学习南宋偏安江南,导致错失了这样大好的机会,随后不久,弘光政权就遭到了惩罚。

清朝方面

多尔衮率清军入关后,连战连捷,把李自成一路打回了老家陕西,不免得意忘形。狂妄之下,他制定了双拳同时出击的战略,任命英亲王阿济格为“靖北大将军”,统领吴三桂、尚可喜率兵西征,进攻陕北,直取西安。

同时任命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领孔有德、耿仲明率兵南下,目标是南京的弘光政权。

是月,我大清世祖章皇帝,命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师西行讨李自成。复命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师下江南。

在多尔衮眼里,只会打败仗的大顺军和不敢打仗的南明军,哪里是我战无不胜的八旗铁军的对手,不出三月,最多半年,全国将尽归我大清。

如果按照这个剧本走,清朝就危险了。

阿济格和多铎两路军队,哪一路也没有单独平定大顺和弘光的实力。

虽然大顺军和明军的战斗力都不如清军,但对清军来说,当时最主要的问题是人心未附。在战场上,八旗军可以击败对手,但人民普遍存在着抗拒心理。

有人或许认为,可以靠杀戮来进行恐吓,但问题是在两路进军,后方空虚的情况下,如果再背上杀戮的恶名,恐怕连原本占据的地方也要保不住,那些降兵降将,心思可是活络得很,一旦势头不对,立即就会扯旗造反。这点,在清朝数十年的统一战争中不断发生,甚至到了康熙朝三藩之乱时,还不断有投降的明朝将领响应起兵,在后方起义。

对刚入关的清朝来说,两路同时进军,同时挑战两个对手,风险巨大。

但是,怀庆之战的发生,改变了这一切。多尔衮幡然醒悟,急调多铎回师,赶跑了河南的大顺军后,直取潼关,与陕北的阿济格形成两路夹击大顺军之势。上命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统师南征,值河南奏流贼肆掠怀庆,诏先剿贼河南。

西安的李自成,本来已经统帅二十多万精兵北上增援陕北,走到一半,听说潼关遭受威胁,不得已再回军潼关,最终多铎在红衣大炮的助阵下,攻克了潼关,此战失败后,宣告李自成再也没有了再起的机会,从此一路溃退,直到在九宫山身亡。

今天的内容先介绍到这里了,阅读《陈国才》完毕之后,如果喜欢的话可以收藏起来哦,想要学习更多的理财知识,敬请关注一品玉知识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