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000901股吧(航天科技)

sddy008 干货分享 2022-11-29 71 0

股票投资除了相关股票术语的学习以外更重要的是对股市的态度和涉猎知识广泛程度,因此对于炒股新手们小编介绍《航天科技》相关内容,如果你喜欢的话,可以关注我们的网站。

文章目录导航:

航天科技知识普及资料

航天技术是指将航天器送入太空,以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又称空间技术。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航天科技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航天科技知识

1、建造国际空间站的主要目的及结构?

建造国际空间站的目的总的来说就是在太空建立一个永久性的科学实验室,上面能安放各种研究设备和实验仪器,以便航天员利用太空微重力环境长期进行科学研究。具体地说有5个目的:(1)建造一个世界级的研究实验室,以便进行高质量的科学研究;(2)充分利用太空微重力资源;(3)让航天员能长期在上面工作与生活;(4)探索一种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5)为发展21世纪的科学技术提供一个理想的“试验平台”。

国际空间站的主要结构:(1)基础桁架,用来安装各舱段、太阳能电池板、移动服务系统及站外暴露试验设施等;(2)居住舱,主要用于航天员的生活居住,其中包括走廊、厕所、淋浴、睡站和医疗设施,由美国承担研制和发射到太空;(3)服务舱,内含科学仪器设备等服务设施,也含一部分居住功能,由俄罗斯研制并发射;(4)功能货舱,内设有航天员生命保障设施和一部分居住功能以及电源、燃料暂存地等,舱体外部设有多向对接口,由俄罗斯研制并发射;(5)多个实验舱,其中美国1个、欧空局1个、日本1个、俄罗斯3个;(6)节点舱(3个),它们由美国和欧洲航天局研制,是连接各舱段的通道和航天员进行舱外活动的出口;(7)能源系统和太阳电池帆板,由美国和俄罗斯提供;(8)移动服务系统(主要是遥操纵机械臂),它由加拿大研制。

2、航天员在空间站上需要完成哪些工作及作息时间?

空间站就是一个建在太空的研究实验室,因此航天员在空间站上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利用站上的科研仪器或试验设备进行科学研究或实验;另外航天员在空间站上需要完成大量的太空行走(即出舱活动),出舱活动的目的一是组装国际空间站,还有就是对空间站的维修和保养(如前苏联的和平号空间站);第三是日常事务或工作,如完成地面控制中心下达的临时任务,更新站上计算机上的数据,对站上的设备进行测试和检查等。

在空间站上没有白天和黑夜,太阳每天升起和落下16次,因此航天员的作息时间完全是自己定。一般是06:00起床,起床后稍微活动一下,就开始对空间站作一次常规检查,然后吃早餐;08:10左右,在开始正式工作前,全体航天员与地面控制中心开一次当天的工作会议,会后进行一会体育锻炼,然后开始工作,一直到中午13:05;中午有1小时的午休时间,下午的活动包括工作和体育锻炼,直到19:30,然后是晚餐和一天的 工作 总结 会;睡眠时间开始于21:30。一般情况下,航天员每天工作10小时,星期六工作5小时。其余的时间由航天员自己安排,可以休息,也可以加班。

3、航天员在太空如何睡眠?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因此有一个舒适的环境以保证良好的睡眠极为重要。在这方面天上和人间都是同样的标准。但天上和人间有一个重要区别,这就是在地面上是1g重力环境,而在太空中是微重力或失重环境。在地面上最好的睡眠方式是躺在床上睡,实在不得已,也可坐在椅子上睡,极少有人站着睡,可能没有人会倒立着睡。但在失重条件下,睡眠不受姿势的限制,可以躺着睡,坐着睡,站着睡,甚至倒立着睡。在失重条件下睡眠的最大优点是无需要床。你只要在居住舱中找一个角落,没有噪声和振动干扰,便可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不过在睡前一定要用一根带子将自己固定在某个地方,否则当你睡着后,由于呼气的推力会将你的身体推到空中,在舱内飘来飘去,直到碰撞在某个物体上把你撞醒。在早期的飞船上,航天员都是坐在座椅上睡眠,在航天飞机上为航天员提供的睡眠条件有很大改进。航天飞机上有两种睡眠设备分别提供给两种工作制使用;单班工作制使用睡袋;两班工作制使用卧厢。在单班工作制时,所有航天员都同时睡眠,因此每人有一个睡袋。在太空中有些任务需要24小时连续操作,因此要求航天员分两班轮流工作,这时航天飞机上提供给航天员的睡眠设备是小卧厢。卧厢分三个一组和四个一组的两种。每个小卧厢内都有睡袋,私人贮藏室、照明灯和通风口。睡袋固定在卧厢床板上,用6个弹簧夹固定。照明灯的亮度可调节。新鲜空气的进气口正对着航天员的头部,而排气口对着脚。所有卧厢都安装在中层甲板舱的右侧,在航天员睡觉时要求头对着气压过渡舱,脚对着电子设备舱。

4、国际空间站为航天员提供了什么样的睡眠设备?

在国际空间站的美国居住舱内,为每名美国航天员提供一个卧室,这是一个私人小空间,小卧室有一人大小,能隔音,卧室中也有睡袋,此外里面还有台灯、小书桌、书架、 笔记本 电脑和放置私人物品的抽屉,航天员躺下后还可以听音乐。不过对于临时来访的航天员,则没有这种待遇,他们一般只能睡在睡袋内,睡袋是挂在站舱的舱壁上。不过很多航天员不愿意睡在这种小卧室内,而是在地板上,天花板上或是墙壁找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将睡袋系在上面,即可安安稳稳的睡上一觉。为了防止噪音和光亮的干扰,航天员睡觉前一般都用耳塞将耳朵堵住,并用眼罩将眼睛蒙上。为了尽可能模拟在地面睡觉的情景,这种航天睡袋是特制的,在睡袋的一边做得比较硬一些,相似于床垫。另外在航天员睡觉的时候,睡袋上还应当用两条宽的带子将身体固定住,这样使航天员有一种盖被子的感觉,同时还可防止手臂和下肢飘动。人体的手臂在脸的前方飘来飘去虽没有什么危险,但会让人感到不舒服。不过也有个别航天员既不要睡在小卧室内也不愿意使用睡袋,而是愿意在完全飘浮状态中睡觉。

5、太空厕所内的马桶是什么样子?

目前在国际空间站上有两个太空厕所,太空厕所内使用的是太空马桶,这种太空马桶都是由俄罗斯设计的。太空马桶与地面上使用的马桶不一样。由于太空是失重环境,水不会往下流,因此太空不能使用抽水马桶,而是使用“抽气马桶”。这种“抽气马桶”是靠气流将大小便带走,因此使用这种马桶时,屁股一定要跟马桶的边缘贴紧,使马桶内完全密封。如果密封不严,里面的气流就无法将粪便带走。在“抽气马桶”内大小便是分开收集的。马桶的前端有一个漏斗状的适配器,可以将小便收集和输送到小便桶中。“抽气马桶”不分男女,但适配器则分男女。

6、航天员在太空行走过程中如何大小便?

航天员在太空飞行期间可以使用太空厕所,但是在航天飞机发射时、在太空行走期间、以及在航天飞机返回着陆时,航天员又是使用什么东西解决大小便问题?现在在美国,无论是男航天员或是女航天员,在航天飞机发射和着陆时,以及在太空行走期间,都穿着一种称为“强力吸尿裤”的短衬裤,以解决小便问题。当航天员需要小便时,直接将小便尿在强力吸尿裤上,等回到地面上或是回到气闸舱以后,将这种裤子扔掉即可。航天飞机发射前,宇航局发给每名航天员三条强力吸尿裤,一条在发射时穿用,一条在着陆时穿用,还有一条留作备用。航天员在太空行走前,也要穿上这种裤子,一般是贴身穿,穿在液冷通风服的里面。这种强力吸尿裤外形像普通的运动短裤,不过它有极强的吸水能力,一条裤子能吸附2升多的尿。

7、国际空间站上有几类食品?航天食品的标准是什么?航天员如何选择食品?

国际空间站的食品分为三大类:日常食品、应急食品和舱外活动食品。日常食品包括冷冻食品、冷藏食品和室温食品。冷冻食品又包括小菜、蔬菜和各种点心;冷藏食品包括新鲜水果和蔬菜、可以在冰箱中较长期保存的食品以及一些乳制品。室温食品包括热稳定食品、无菌包装的食品,自然形态的食品以及复水饮料。

挑选食品的标准是适用性、营养价值和方便性。航天员在发射前6个月对食品进行选择。虽然每批航天员在站上一般要停留90天,但食品菜单的选择只要求选出头28天的来。在选择菜单时允许航天员对空间站标准菜单中的项目进行删改和更改。

8、什么是应急商品?什么情况下使用应急食品?

应急食品可以提供空间站上航天员45天的食品供应。所谓应急供应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空间站发生严重事故;另一种是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正常供应航天员食品。该系统对食品的体积和重量作了严格的限制。每人每天仅提供2000kcal的热量。应急食品在室温下保存,温度范围是16~30℃,因此必须是耐贮存的。这类食品包括热稳定食品、中湿度食品、脱水食品和饮料。食品的保存期必须在2年以上。

9、什么是舱外活动食品?

舱外活动食品供航天员在舱外活动(即太空行走)期间食用,包括食物和水,其中食物可提供500kcal的热量,水有1.08kg,能保证8小时的身体需要。舱外活动食品与水的容器都是特制的,可以多次使用。每次用完后要带回站内进行清洗,然后重新装满食物和水,以备下次出舱时再用。

10、国际空间站上有什么样的冷藏食品?

国际空间站上的冷藏食品有乳制品(包括美国干酪、乳脂干酪、酸奶油);还有水果(包括苹果、葡萄柚、猕猴桃、橙和李子)。

国际空间站上的冷冻食品包括肉蛋类、主食类、蔬菜类、水果类、甜点心、汤类、乳制品、饮料和调味品等。其中肉蛋类包括牛肉、小羊肉、火鸡肉、猪肉、海产品和蛋类。

航天科技知识资料

1、什么是空间站?

空间站,也称为轨道站或太空站,是一种能长期在地球低轨道上运行的大型载人航天器,航天员可以长期在上面生活和工作,这种大型航天器能在轨道上与飞船或航天飞机对接,由飞船或航天飞机为它运送人员和物资;空间站与飞船或航天飞机的主要区别是它没有主推进系统和着陆设备,因此它不能在轨道上作机动飞行和返回着陆。

根据不同国家和不同的历史阶段,发展空间站有不同的动机和目的。一般讲一个国家发展空间站主要有四个目的:第一是政治目的,即为了显示国家的综合实力,或者是为了在政治上“压倒”对方,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领导地位,上世纪冷战时期,这是美苏发展空间站的主要目的;第二是科技目的,即将空间站作为建在太空的科学实验室,在上面进行各种科学研究和实验;第三是经济目的,利用空间站进行太空生产,或者发展太空旅游;第四是军事目的,将空间站作为建在太空的“军事堡垒”。

2、空间站的类型?

按用途分,空间站可分为民用和军用两种类型:民用空间站如前苏联的和平号空间站和美国的国际空间站;军用空间站如前苏联的礼炮2,礼炮3和礼炮5号空间站以及美国空军曾经计划研制的“载人轨道实验室”。另外按发射方式划分,还可分为整体式和模块式两种。早期的空间站都是整体式,如美国的“天空实验室”和前苏联的礼炮号,它们都是在地上组装好,并装上各种生活用品和实验仪器,然后整体发射上去,航天员则乘坐载人飞船上去访问;后来由于技术的改进,采用模块式建造,即先发射一个核心舱,然后将不同用途的舱室一个接一个发射上去,在轨道上组装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如前苏联的和平号空间站和现在的国际空间站。

3、迄今为止在太空一共发射或建造过多少空间站?

到目前为止美国和苏联/俄罗斯一共发射或建造过4种类型的空间站,共10艘,其中包括前苏联在1971-1986年间发射的7艘礼炮号空间站,它们是礼炮1号至7号,不过礼炮1号对接失败,礼炮2号发射失败,礼炮3号对接失败,除了礼炮4号,其余的礼炮5、6、7号都曾发生过一次对接失败。此外美国于1973 – 1974年间发射的“天空实验室”;前苏联和俄罗斯于1986 – 1999年间建造的和平号空间站,以及至今还在轨道上运行的国际空间站。

4、谁最早提出建造空间站的设想?

有关空间站的设想最早是由俄国的康斯坦²齐奥尔科夫斯基和德国的赫尔曼²奥伯特分别提出来的。1895年,齐奥尔科夫斯基在一本科幻小说中首次提出建造空间站的设想,1903年他提出在空间站上要安装人工重力设备,并提出建造太空温室,以便人类能长期在空间站上生活和工作。1923年奥伯特首次使用“空间站”这个词,并认为这是人类飞往月球和火星的起始站。1929年渃尔丹在一本名为《太空旅行问题》的书中提出建造大车轮形空间站的设想,这种空间站直径为30米,在地球同步轨道上运行。1950年,冯²布劳恩进一步发展了车轮形空间站的设想,车轮的直接扩大到76米,由可重复使用并带有机翼的航天器为其运输人员和物资。这种空间站可作为地球观察站、太空科学实验室和飞往月球和火星的“跳板”。1959年,美国宇航局计划在月球旅行前建造一个空间站,同年美国众议院太空委员会决定在水星计划完成后即开始建造第一个空间站。1969年阿波罗11号的两名航天员成功登月,宇航局立即决定要在1975年建造一个能承载100人的大型永久性空间站。不过宇航局的这些空间站计划都是纸上谈兵,而前苏联在与美国的登月竞赛中失败后,专心致志发展空间站,在上世纪70年代先后发射了7个礼炮号空间站,80年代又建造了大型空间站 – “和平”号。直到1997年国际空间站开始在太空组装,美国发展空间站的梦想才变成现实。

5、一个大型空间站由哪些系统组成?

一个大型空间站至少由十大系统组成:(1)结构系统;(2)电力系统;(3)热控系统;(4)姿态测定与控制系统;(5)轨道导航和推进系统;(6)自动化和机器人系统;(7)计算与通信系统;(8)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9)航天员居住系统;(10)人员和物资运输系统。

6、我国是否也要发展空间站?

2010年10月27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表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已正式启动实施,2020年前后将建成规模较大、长期有人参与的国家级空间实验室。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分为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两个阶段实施。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2020年前后,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舱,在轨组装成载人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站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并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建设,将充分继承载人航天工程前期成果,继续使用已有的神舟飞船、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场和着陆场。载人空间站建成后,将全面实现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提升综合国力、提高民族威望做出重要贡献。

7、我国空间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空间实验室系统的主要任务有:(1)进一步掌握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2)突破航天员中期驻留、飞行器长期在轨自主飞行、再生式生保和货运飞船补加等关键技术;(3)验证天地往返运输飞船的性能和功能;(4)进行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天宫”三号空间实验室将主要完成验证再生生保关键技术试验、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货运飞船在轨试验等,还将开展部分空间科学和航天医学试验。

目前我国正在研制的空间实验室采用两舱构型,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由密封的前锥段、柱段和后锥段组成,密封舱可保证舱压、温湿度、气体成分等航天员生存条件,可用于航天员驻留期间在轨工作和生活,密封的后锥段安装再生生保等设备。实验舱前端安装一个对接机构,以及交会对接测量和通信设备,用于支持与飞船实现交会对接。资源舱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

8、空间实验室有什么关键技术?

空间实验室阶段关键要突破飞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空间交会对接技术难度很大,在对接过程中,如果计算不准,就可能发生飞船相撞事故。因此,需要进行大量试验才能掌握这一技术。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航天器通过轨道参数的协调,在同一时间到达太空同一位置的过程称为交会。对接是在交会的基础上,通过专门的对接机构将两个航天器连接成一个整体。实现两个航天器在太空交会对接的系统称为交会对接系统。

交会对接系统通常包括跟踪测量系统、姿态与轨道控制系统、对接机构系统等。两个航天器在太空进行对接,其初始条件是两者保持对接机构的同轴接近方式和确定的纵向速度,以及在其他线坐标和角坐标上的速度为零。但两个航天器之间的实际相对运动参数总是有偏差的。一般情况下,两个航天器之间的相对位置及其平动速度通常是靠主动航天器轨道控制系统和两个航天器的姿态控制系统来维持的,前者适用于控制质心的平动运动,后者适用于控制绕质心的转动运动。航天器的空间交会对接控制 方法 有两种,一种是人工控制、另一种是自动控制。用人工控制来完成太空交会对接可以提高交会对接的成功率。自动控制交会对接可靠性高,不需考虑人员的安全和救生问题。在航天器的交会对接技术方面,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相结合,以提高交会对接的灵活性、可靠性和成功率。

9、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三步走”是什么意思?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共分“三步走”:第一步载人飞船阶段,通过神舟五号和六号已圆满完成,把中国航天员送上天,完成了多人多天飞行,而且能准确回到预定地点;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这一阶段要攻破四项技术关键,为第三步的空间站建设做技术准备。我国将在2011年发射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并在2年时间内逐步实现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的三次交会对接试验。此后“天宫一号”将被改造为一个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空间实验室阶段是目前正在进行的阶段。它的第一项技术关键是出舱活动,神舟七号完成了这个任务;第二个技术关键是交会对接,通过“天宫一号”在太空飞行2年左右的时间里,先后完成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的太空对接,突破并基本掌握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第三个技术关键是补加,为飞行器补给推进剂、空气、水、食品等;第四个关键则是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

10、什么是“天空实验室”?

“天空实验室”是美国第一个试验性空间站。1973年5月14日发射,进入离地面 435公里的近圆轨道。同年还先后发射了 3艘“阿波罗”号飞船与“天空实验室”对接。这 3艘飞船分别称为“天空实验室”2、3、4号。1979年 7月 11日“天空实验室”进入大气层烧毁。“天空实验室”用“土星”5号运载火箭发射。在上升飞行过程中,高速气流冲掉了轨道舱的防护罩和一个太阳电池翼,另一个太阳电池翼被防护罩碎片缠住而没有打开,以致“天空实验室”入轨后严重缺电,舱内温度上升到50左右。1973年 5月25日,三名航天员乘“阿波罗”号飞船与“天空实验室”对接。航天员用一顶遮阳伞伸出舱外,挡住阳光,使工作舱温度下降。他们切去缠绕的防护罩碎片,使剩下的一个太阳电池翼展开发电,终于使“天空实验室”开始工作,接纳航天员。“天空实验室”共接待三批航天员,这三批航天员在空间站内分别工作和生活了 28天、59天和84天。用58种仪器进行了 270多项天文、地理、遥感、宇宙生物学和航天医学试验研究。重要的项目有:用太阳望远镜观测太阳并拍摄了18万张太阳活动的照片;用6种遥感仪器对地球进行了观测,共拍摄4万多张地面照片;用7种仪器研究太阳系和银河系的情况;用自行车功量计和下身负压装置等医疗器械研究长期失重对人体生理的影响;还进行了失重下的材料加工试验。

“天空实验室”由轨道舱、过渡舱、多用途对接舱、太阳望远镜和“阿波罗”号飞船 5个部分组成。全长36米,直径6.7米,重82吨。轨道舱是“天空实验室”的主体,用“土星”5号运载火箭第三级箭体改装而成,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工作区,下层为生活区。生活区又由隔板分成卧室、餐室、观测室和盥洗室。轨道舱内充纯氧,保持33千帕大气压和20°C左右的温度。

“天空实验室”计划持续6年,耗资26亿美元。美国宇航界、政界和科学界都给予极高的评价。

航天科技与航天科工

军工央企往往略显神秘,圈内人讲话提到某单位都是818所、11院、505基地,令人十分费解,出身自军工,最初代号的设置更多是出于军事管理与保密的考虑,出于情怀,很多代号沿用至今,包括一些已经被合并的所、改制的所,航天老人们也依然会饱含深情地呼唤着它的代号。

两大航天央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同属一脉,均始于1956年10月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所以如今提起航天五院,某种情结使然,名字是很响亮的),先后经历了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历史沿革。1999年,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分拆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与中国航天机电集团,2001年,中国航天机电集团改名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那么,两大航天央企是如何分工的?

关于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坊间有段子(作者不详):

科技是把人送上蓝天,科工是把人送上西天

科技的对象是自己人,科工的目标是敌人

科技那么小气,打出去了还要!

科工那么大方,打出去就算了!

科技干的是光明正大显威扬名的活,科工干的是偷偷摸摸遮遮掩掩的活

科技发的是钱,科工发的是火

科技高兴的是又成功了,科工高兴的是没掉下来

打仗还是要靠科工底,打仗真要靠科工就完了底

科技中的成功人士能在报纸上看到,科工的优秀代表只能将来在历史书上找

科技成功了国家希望知道的人越多越好,科工成功了,国家希望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科技的成功对外说叫宣传,科工的成功对外说叫泄密

科技是为了和平事业往天上飞,科工是为了战争事业往天上扔

科技飞过留名,科工飞过留声

科技钱途美好,科工前途无光

科技搞的型号地球人都知道了,科工的型号即使是在局域网上也叫 X-X

科技向上面要钱打着和平的旗号,科工要钱打着战争的旗号

科技飞向蓝蓝的太空,科工飞向敌人的舰船

科技的成就感是安全往返,科工的成就感是一去不返

科技是是搞卫星的,科工是搞卫生的

科技是英雄,科工是凶手

哈哈哈,段子终归是段子,言归正题,其实,中国航天事业经过几十年高速发展,科技与科工在业务上互有交叉,航天科技也有军品,航天科工也做民用卫星,在军民融合大背景之下,两大央企也出现了大量航天技术民用工业化的业务,比如已经上市的税控龙头航天信息、借壳上市的大型无人机独角兽航天彩虹。

电视上经常曝光的是航天科技,主要是民用航天,包括火箭、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深空探测器等航天器,比如大众耳熟能详的东方红系列卫星、嫦娥探月、神舟飞船、北斗导航等;比较低调的是航天科工,主要是军用,包括防空导弹、飞航导弹等国防导弹。

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都由多个下属的研究院和专业公司组成,特别是带有浓厚历史色彩的采用数字编号的研究院,名称相似。航天一院到十院,分属于科技与科工两个集团。

我国航天科技的国情是什么

近年来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立足基本国情,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国内的材料、技术和产品,按照系统工程的科学方法和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发扬以国为重、诚信为本、敬业奉献、团结协作的航天精神,开拓创新,进行系统集成,掌握了型号研制发展的规律和关键技术,迈向航天强国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航天技术(包括军事航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打破超级大国对航天技术的垄断,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并造福全人类。这就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太空战略。在这一战略指导下,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顺应世界科技进步的大趋势,紧密结合国情,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以近地轨道的利用为主,以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为主,以军民结合为主,以自主创新为主;科学实验、应用卫星与载人航天保持相对平衡;重点突出,规模适度,经济上承受得起;近期计划与长远规划相结合,前后衔接,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航天部门,是目前中国屈指可数的几个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最重大战略意义的行业之一。中国航天事业的建设者们,以他们的奉献、创新和辉煌的成就,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和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采。中国的航天事业是中国国内各行业中投入和产出比率最高的行业之一,而且对中国的国家利益具有头等的战略重要性,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的航天部门多年来始终保持着中国革命的精神:以大局为重、艰苦奋斗、发愤图强、最终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一支重要航天力量。

航天科技知识

1、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2、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3、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4、1985年10月长征火箭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

5、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6、2001年1月10日1时0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7、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号成功降落于内蒙古中部地区

8、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成功发射,并在飞行7天后平安返回。

9、2003年1月5日晚上7时许,“神舟”四号飞船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着陆,顺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时40分,“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10、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11、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

扩展资料:中国航天,前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一家公司。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中国发展航太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太空,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中国发展航太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2016年3月29日,中国航天获中国政府质量领域最高奖——“中国质量奖”。

航天科技内容

航天科技内容

航天科技内容,很多人在小时候都想要当一名航天员,但是现如今大家对于航天科技的内容已经很少会关注了,一般都是有重大事件发生才会了解这一些事情,下面我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航天科技内容.

航天科技内容1

1、从天谈起

"天"又称太空、空间、外层空间。目前尚无确切范围。一般指距地面100km以上的稀薄的大气层以外的空间。(又一说为75km)

天是继海、陆、空以外的第四疆域,是一个待人类开发的新疆域。

2、天与航天的区别与关系

天(太空)是自然客观存在,航天则是有人的参与,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过去有“空”与航空,现在则有"天"与航天。

3、人类对太空的想往和追求

自古中国就有"嫦娥奔月"的传说,敦煌莫高窟有着"飞天"的壁画。中国是最早发明和使用火箭的国家。公元10世纪已有火药用于火箭的文字记载。14世纪末,中国明代工匠万户手持风筝试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飞上天,虽然失败了,但他是人类第一个利用火箭升空的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月球背面有一个环形山以"万户"命名。

4、从幻想到科学──航天科学的三位先驱

齐奥尔科夫斯基于1903年发表了《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一文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公式,奠定了火箭和液体发动机的理论基础。他还证明了脱离地球引力必须使用多级火箭。齐奥尔科夫斯基有一句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人类决不会永远躺在这个摇篮里,而会不断地探索新的天体和空间。人类首先将小心翼翼穿过大气层,再然后去征服太阳系空间"。

戈达德在理论和实验上都为火箭作出过卓越贡献。1926年他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虽然这枚火箭只飞行了2、5s,达到12m高,56m远,但这是火箭技术非常重要的开端。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在波罗的海边的佩内明德建了一个秘密导弹工厂。冯·布劳恩带领一批科学家在那里研制出现代导弹的鼻祖V-2。V-2导弹在二战中被成批生产并用于实战,主要用来轰炸伦敦。

5、为什么人类对进入太空这么感兴趣?

从现代的眼光看,太空有无可替代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航天器(卫星、飞船、空间站)相对地球表面的高位置资源;航天器中的微重力环境资源;太空的高真空、高洁净、高能粒子辐射和大范围高低温变化的环境资源。

(1)空间高位置资源

航天器居高临下俯瞰全球,在军事上和民用上都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早在1945年英国科幻小说家阿瑟·克拉克就预言,在地球赤道上空放置3颗地球同步定点卫星就可进行全球通信。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地球变得愈来愈小,人类可以把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和利用。据有了这种太空高位置,人类文明就前进了一大步。

(2)航天器内微重力环境资源

卫星或空间站能环绕地球飞行是由于其运动所产生的离心力与地球引力相互抵消,因而卫星或空间站内呈现微重力环境(其),这种环境在地面上和飞机作抛物线飞行时仅能出现几十秒时间。航天器内长时间的微重力环境在地面上无法模拟仿真,是独一无二的太空资源。

(3)太空高真空、高洁净、高能粒子辐射、大范围高低温变化环境

这些环境与微重力环境结合起来的综合环境,对特殊材料的制备,完美晶体的生长,生物工程及药品的制备和提纯,高质量冶炼等都可获得地面上难以得到的结果。

由于在太空大气极度稀薄,对电磁波的全频谱辐射的吸收、折射、散射基本上不存在,因而是天文观测的理想环境,由此出现了太空望远镜和空间天文学这门新学科。

6、航天包含哪些内容?

2000年11月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把航天活动归纳为航天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航天技术是手段;空间应用是目的,属于改造世界的范畴;空间科学则属于认识宇宙的范畴。

航天科技内容2

一、“长征”系列

“长征”指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由我国自行研制的航天运载工具,就是把“神舟”载人飞船、“天宫”空间站、“嫦娥”探月探测器、“天舟”货运飞船、“东方红”卫星等各种航空航天设备送到太空的一种运输工具。因为卫星、飞船本身不能去太空,需要长征系列火箭运输。

长征火箭从1965年开始研制,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其中,2016年11月3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中国迄今为止运载能力最强的运载火箭。

二、“天宫”系列

“天宫”是我国的空间实验室,是空间站的前期,相当于太空基地。我国目前还没有空间站。空间站是一种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居住和工作的航天器。我国目前只有“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T1火箭运载成功升空。

“天宫二号”,是继“天宫一号”后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也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于2016年9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迄今为止,“天宫”系列与“神舟”系列实现了四次对接,分别是2011年11月3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对接,2012年6月18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成功对接,2013年6月13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成功对接,以及2016年10月19日“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

2019年1月14日,天宫二号完成了伽马射线暴瞬时辐射的高精度偏振探测,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

三、“神舟”系列

“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人飞船,是航天员天地往返的载人工具。迄今为止,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专门为其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发射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飞船结构分为: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附加段四部分。轨道舱被称为“多功能厅”,因为几名航天员除了升空和返回时要进入返回舱以外,其它时间都在轨道舱里。轨道舱集工作、吃饭、睡觉和清洁等诸多功能于一体。

四、“天舟”系列

“天舟一号”是中国首个货运飞船,是天地间运货的工具,可以对未来空间站中航天员长期驻留和空间科学实验进行货物补给的支持。迄今为止,我国进行太空货运的“天舟”系列,只发射有“天舟一号”。

五、“嫦娥”系列与“玉兔”系列

“嫦娥工程”是2004年我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迄今为止,我国“嫦娥”系列均在四川西昌发射升空。2007年10月24日,第一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顺利发射。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成功,它是中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嫦娥三号探测器由月球软着陆器和月面巡视器(又称“玉兔号”月球车)组成。由此可以看出,“玉兔号”是随“嫦娥系列”踏上月球,并对月球进行巡视探测的机器设备。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携带“玉兔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该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全年平均气温为16℃,全年地面风力柔和适度。这里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是最佳发射季节)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到达背面非常难的原因是月球永远以同一面朝向着地球,这种现象“潮汐锁定”)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此次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号与玉兔二号正常工作,在“鹊桥”中继星支持下顺利完成互拍。

嫦娥四号生物科普试验载荷项目团队发布消息称,随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中,棉花种子成功发芽。

航天科技在哪些方面有应用?

太空科技与我们的活息息相关。根据关国航天局的一份清单果中共有700多项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太空科技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令人瞩目:激光血管造影术、新一代心脏起搏器、红外线温度计、热感应视频(不需要手术就可以确定人体内的病变情况)、血液分析仪等。此外,灭火系统、紫外线对人类所造成伤害的评估、激光、卫星照片、天气监测体系、所有的抗腐蚀涂层和材料、太阳能的应用、无线装置、水过滤装置、虚拟显示系统、便携式电脑等,也是航天科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现在世界各大医院都设有重痘监护病房,这是航天科技在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应用之一。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各种设备,在上世纪60年代是用来监测在太空遨游的宇航员的身体状况的。去局限于把机器运送到太空轨道或者向遥远的未知太空发送探测电波。科学的许多分支都与太空紧密相关。发现或创造新材料,研究人体在微重力、强辐射或高加速度下的生理反应等,这只不过是与太空研究相关的几个例子而已。尽管这些新技术的最初目标并不是为了在地球上应用,但许多技术进步最后都成为造福于人类的手段。研究人类暴露在高辐射条件下的后果,寻找避免辐射对宇航员的血液造成危害的方法,使人们找到了治疗白血病、贫血等血液疾病的手段。生物纳米技术领域的新进展也被应用于医学中。人们设想能否在人体细胞中安放纳米粒子,作为一种极其微小的感应器。只要这种纳米感应器发现了某种问题的存在,如病毒入侵,它就会通过发光等手段告知人们身体出了问题把航天科技转化为可实施的工业生产力,转化为可以商用、民用的技术,应该是人类共同努力的目标。

《航天科技》的内容先介绍到这里了,看完之后是否对你有帮助?如有需要可以关注一品玉知识网。

评论